文本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文本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施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②旄,同“耄”,老人。倪,小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B.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C.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D.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统称为“五经”。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秦始皇之后,只有皇帝能用这一称呼。
C.疾,此处指怒、瞪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及词性不同。
D.宗庙,指天子、诸侯等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与《侍坐》中“宗庙之事”的“宗庙”意思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举例丰富,说服力强。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都是有仁德的君主。
B.孟子善于说理,因势利导。当齐宣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
C.孟子擅长设喻,浅显恰切。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
D.孟子苦心劝谏,关爱百姓。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
1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反对齐宣王“兴甲兵”,而文本二中孟子却支持齐宣王伐燕。针对这一现象,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答
10. C
11. B
12. A
13.①《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想通过战争称霸天下,与孟子“仁政”思想相悖,所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