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苏人也,皇佑二年,吴中大饥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案】C
【解析】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但范仲淹的做法几年之后被朝廷定为法令。。C选项“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错误。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答案】
(1)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
(2)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解析】(1)“方”,正;“负”,靠近;“稔”,庄稼成熟。
(2)“晏然”,安宁,安定;“流徙”,流亡;“皆……也”,判断句。
14.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田地使用、人员安排、分配制度都规划妥当,运转良好。
(2)救灾措施富有创意。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
【解析】根据“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可知,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根据“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可知,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救灾措施富有创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女子出嫁发给五十千钱,女子改嫁发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费用和女子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十千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可长达二十年却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材料二: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大兴土木建设,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想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