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诸葛亮闻曹休败,魏兵东下阅读答案与翻译
(2)我恭敬谨慎地为国家竭尽心力,直到死为止,至于成功还是失败,那不是我的见识所能预先看到的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明”“逆睹”、判断句,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刘、王保守拖延错失良机,致使孙策强大;②以此类比,希望后主吸引以为戒;
③驳斥反对出兵的主张
(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向东出发,关中空虚兵少势弱,打算出兵攻击魏国,群臣天多对能否取胜存有疑虑。诸葛亮向汉后主进言说:“先帝深深忧虑的是汉和魏贼不能并立,帝王的墓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把讨伐敌人的任务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了解我讨伐敌人的能力不足而敌人强大;但是不讨伐敌人,帝王的基业也会衰亡,只是坐等衰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敌人!所以托付给我这一重任而不加怀疑。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偏远荒蛮的地区,不是不爱惜自己,只是考虑到帝王的基业不可以在蜀都偏安保全,所以冒着危险和灾难来继承先帝的遗志,可是议论的人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如今敌人刚刚在西面疲惫不堪,又竭力在东方作战,按照兵法要趁着敌人疲劳进攻,此时正是进攻的时机。我恭谨地把相关事项陈述如下:高帝刘邦明如日月,谋臣智谋深远,但也历经危难,受过重创,危难过后,才转而为安。如今陛下比不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打算用持久之计取胜,坐收平定天下之利,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谈论安危商讨计策,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征伐,使得孙策安然地强大起来,以致于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谋远超别人,但也曾在南阳被困,在乌巢遇险,在祁连临危,差一点死在潼关,这样之后才获得了一时的平定;何况我才疏力弱,而想不经过危难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能攻下,四次跨越巢湖不能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谋害他,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败亡;先帝每每称赞曹操是英才,还有这些失误,何况我是庸才,怎能必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了汉中,只经过一年时间,却丧亡了赵云、邓铜等七十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之内,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的精英,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还能用什么去打败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如今民众贫困兵士疲乏,可是国家大事不可停息,原地驻守和出兵进取,辛劳耗费正好相等,却不趁着关中空虚进攻敌人,打算凭借一州之地同敌人长期对峙,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以前先帝在楚地战败,曹操拍手高兴,认为天下已定。然而后来先帝东连孙吴,西取巴蜀,挥师北伐,杀了夏侯渊,这是曹操的失策而汉朝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吴国又违背盟约,关羽败亡,秭归受挫,曹丕称帝。我恭敬谨慎地为国家竭尽心力,直到死为止,至于成功还是失败,那不是我的见识所能预先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