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形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吏书A之B不C善D则E宓子贱F为G之H怒I吏J甚K患L之M辞N而O请P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文中意思是“假如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的“微”含义不同。
B.遽,文中意思是“立刻”,与《促织》中“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含义相同。
C.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常借指国君或显贵,亦可借指官爵。
D.斧钺,泛指刑罚、杀戮,与《苏武传》中“虽蒙斧钺汤镬”的“斧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完两个官吏的汇报后,鲁君就明白了宓子贱的意图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他干扰太多,可以看出鲁君也很有智慧。
B.鲁君与宓子贱约定,要他五年后报告施政的关键,但宓子贱只用三年德政就达到很高境界,这表明宓子贱确有才能。
C.巫马旗来到亶父,得知亶父的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于是他认为宓子贱已经把亶父这个地方治理好了。
D.文末从三个月的婴儿能懂得母爱切入,探讨了怎样才能感化人心的问题,为宓子贱成功治理亶父做了理论上的总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
14.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具备”的本意是“做好准备”。宓子贱为治理好亶父做了哪些准备?请说明。(3分)
答
10.D、I、M(3分。选对一个得1分,选对两个得2分,选对三个得3分。原文为“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
11.B(3分。B项,“含义相同”错误,文中的“遽”意思是“就”)
12.C(3分。根据原文“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可知,“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错)
13.(1)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施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
(4分。“乱”“行”“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巫马旗穿着粗布破衣到亶父去观察教化施行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得到鱼却扔回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