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已胜智氏,归而缮甲砥兵阅读答案与翻译
晋人已胜智氏,归而缮甲砥兵。楚王恐,召梁公弘曰:“晋人已胜智氏矣,归而缮甲兵,其以我为事乎?”梁公弘曰:“不患,害其在吴乎?夫吴君恤民而同其劳,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轻其死以从上。臣登山以望之,见其用百姓之信,必也勿已乎,其备之若何?”不听,明年,阖庐袭郢。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兴兵伐之,遂取陈。
石益谓孙伯曰:“吴将亡矣!吾子亦知之乎?”孙伯曰:“晚矣,子之知之也,吾何为不知?”石益曰:“然则子何不以谏?”孙伯曰:“昔桀罪谏者,纣焚圣人,剖王子比干之心。袁氏之妇,络而失其纪,其妾告之,怒弃之。夫亡者,岂斯人知其过哉?”
齐桓公将伐山戎、孤竹,使人请助于鲁。鲁君进群臣而谋,皆曰:“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于是鲁许助之而不行。齐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于鲁。管仲曰:“不可。诸侯未亲,今又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不进周公之庙。”桓公乃分山戎之宝,献之周公之庙。明年起兵伐莒,鲁下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
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白璧,卫君大悦,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卫君曰:“大国礼寡人,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B.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C.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D.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与齐桓公、晋文公的“桓”“文”都是谥号,谥号是对人物盖棺定论的评价。
B.“罢”意思是疲乏,疲劳,与《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含义不同。
C.“谏”意思是进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谏”含义不同。
D.“鲜”意思是少,与《陈情表》“终鲜兄弟”中的“鲜”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人战胜智氏后依然进行军备的行为,让楚王很害怕,可梁公弘认为不必担心晋人,吴国才是祸患的来源,并分析其中原因,但楚王没有听从。
B.在是否讨伐陈国的问题上,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不一。宁国指出陈国横征暴敛,滥用民力,百姓生怨,派兵讨伐,一定会取得胜利。
C.石益、孙伯都认为吴国将要灭亡,石益想请孙伯和他一起向吴王进谏,孙伯认为吴王和桀、纣一样,不仅进谏没有作用,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D.智伯想攻打卫国,先给卫国国君送来礼物迷惑他,卫国国君和大夫们很高兴,只有南文子对此感到忧虑,他向卫君说明了自己忧虑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吴君恤民而同其劳,使其民重上之令,而人轻其死以从上。
(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
答
10. B【解析】 “我未有往”的意思是我们没有前去给人家送礼物,意思完整;“彼”指代智伯,是“有以来”的主语,如果断到“彼”后,那么“有以来”缺少主语,所以应断到“往”后边,可排除AC。“卫兵在境上”是“闻”的宾语,同时“智伯”是“乃还”主语,所以应断在“上”的后边,可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