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

  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C.社稷:社为土神,土育万物;稷为谷神,谷养民众。后常以此代指国家或朝廷。

  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在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

  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试听。

  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

  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4分)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4分)

  14.根据两篇文本,请概括王安石为何要“举先王之政”?(3分)

  答

  10.B

  11.A(不是会试,是殿试)

  12.A(第一次是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推辞)

  13.(1)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辞不上任。(评分标准:每小句1分。整体意思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