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之立非宰相意阅读答案与翻译
12.C【解析】原文“吐谷浑、沙陀、党项皆世与为仇”,与回鹘世代为仇的是吐谷浑、沙陀、党项等族,且天德军使四牟、监军韦仲平攻击回鹘是为了谋求功名。
13.(1)对于群臣小的过失,应当允许他们改过白新;如有大罪,则加以惩罚,共至诛杀。这样,君臣之间就不会产生猜疑了。
【解析】“悛”指改,悔改;“谴”本意责备,这里指惩罚;“疑间”指猜忌离间。
(2)朝廷应当派遣使者前往安抚他们,运送粮食赈济他们,这也就是当年汉宣帝能使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的原因啊。
【解析】“宜”指应当;“镇抚”指安抚;“赐”指赠送,这里可译为赈济;“此汉宣帝所以服呼韩邪也”判断句,“所以”与“此”连用,表示这是……的原因,“服”使动用法。
14.①回鹘多次立有大功;
②回鹘来降,秋毫无犯,应予以安抚;
③天德军兵力不足,一旦交战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们真来骚扰边境,亦须调动各道兵马讨伐。
【解析】原文李德裕回答皇帝道:“回鹘屡建大功,今为邻国所破,部落离散,穷无所归,远依天子,无秋毫犯塞,奈何乘其困而击之!”面对陈夷行的质疑,李德裕认为:“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
参考译文
当初,武宗被立为皇太弟,不是出于宰相的建议,所以,(武宗即位后,)相继罢免宰相杨嗣复、李珏的职务,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来京,任命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上朝向武宗谢恩。他对武宗说:“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辨别群臣中谁是邪恶的小人,谁是正直的君子。邪恶和正直之间,难以相容。所以,君子指斥小人邪恶,而小人也指斥君子邪恶,以致皇上难以辨别。我认为,正直的君子就像松柏一样,独立生长,不必依赖别的器物;而邪恶的小人就像藤萝一样,如果不攀附其他器物,就不能自立。所以,正直的君子一心一意地侍奉皇上,而邪恶的小人则争先恐后地朋比为党。陛下如果真的能谨慎地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担任宰相,把那些奸邪虚周的官员立即罢免,凡是朝廷的政令,都由政事堂审定颁布,诚心诚意地委任宰相,坚定不移,那么,就不必忧虑天下不会大治了。”李德裕又说:“先帝文宗皇帝在大臣面前,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群臣小的过失,一般都容忍不言。这样日积月累,以至酿成大祸。这实在是一大失误,希望陛下引以为戒。今后,如果我们有罪,陛下应该当面责问。假如事实不符,应当允许我们申辩清楚;假如确是事实,我们就会在申辩时理屈词穷。对于群臣小的过失,应当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如有大罪,则加以惩罚,甚至诛杀。这样,君臣之间就不会产生猜疑了。”武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天德军使田牟、监军韦仲平想出兵攻击回鹘,以便求取功名,于是奏称:“回鹘国的叛将唱没斯等人侵逼天德边塞。吐谷浑、沙陀、党项族部落都和回鹘世代为仇,请求朝廷批准我们出兵驱逐回鹃。”武宗命百官商议。百官都认为温没斯等叛变可汗而来,不可接受他的归附,应当批准田牟等人的请求,出兵驱逐回鹘。武宗又问宰相,李德裕认为:“鸟飞不动了落到人的怀里,尚且应当保护存活,何况回鹘(帮助国家平定安史之乱,)多次立有大功。现在,回鹘被邻国黠戛斯击败,部落分离逃散,穷困无所依靠,远来归附皇上,并无丝毫侵犯边塞,为什么要乘他们穷困的时候进行攻击呢!朝廷应当派遣使者前往安抚他们,运送粮食赈济他们,这也就是当年汉宣帝能使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的原因啊。”陈夷行说:“德裕的建议,正像古人所说,是借给乱人兵马,而资助盗贼粮食。恐怕对国家不利,不如出兵驱逐。”李德裕说:“吐谷浑等族各有许多部落,他们认为有利可图,就争先出兵进攻,形势不利则像鸟兽一样四散而去,各回自己的巢穴,怎么会尽死为国家效力呢!现在,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如果出战不利,该城必定失陷。因此,不如对回鹘用恩德和大义进行安抚,使他们在边塞安定下来,必然不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假如回鹘果真侵掠边境,也须征发各道的大批兵力讨伐,怎么能让天德独自出兵攻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