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甲)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乙)有道之士,固骄人主阅读与翻译

(甲)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乙)有道之士,固骄人主阅读与翻译

  (甲)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B. 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C.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D.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 “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与“火尚足以明也”(《游亵禅山记》)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C. “贤主则不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 “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川渊、山林、国家分别是龙鱼、鸟兽、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国家失政,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B. 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拥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虑恐惧。

  C. 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做视霸王之业为由对随从之人进行了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D. 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答案】

  10. C 11. A 12. D

  13. (1)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

  (2)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