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魏纪》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魏纪》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考课之法存乎其人,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注]百辟:指百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为 A 治 B 之 C 要 D 莫 E 先 F 于 G 用 H 人 I 而 J 知 K 人 L 之 M 道 N 圣 O 贤 P 所 Q 难 R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14.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D I N(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为0分)

  11. B

  12. A

  13.(1)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这样之后才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

  (2)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14.①崔林认为朝廷重臣应尽职尽责,成为百官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

  ②杜恕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

  ③傅嘏认为明确官员职责、管理百姓才是根本,考核事小。

  附:文言文翻译

  皇帝深为痛恨浮华不实的官员,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官员,不要只取那些有名的,名气就像画在地上的饼,不能吃!”卢毓回答说:“按名气选拔,固然得不到特别优异的人才,但是可以得到正常的人才。正常的人才敬畏教化,一心向善,然后有名声,人们不应该讨厌他。我的能力,不足以识别谁是特别优异的人。而主管的官员,又遵循名声去寻找,按常规给予任职。我能做的,就是任用之后,考察他是否名副其实罢了。古代的时候,舜让诸侯自己汇报他是怎么治理地方的,然后就着他汇报的话,考察他的绩效。如今考绩之法废弛,而以舆论毁誉作为进退标准,所以真伪混杂,虚实难以分辨。”皇帝采纳他的话,下诏令散骑常侍作《都官考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