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阅读答案与翻译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 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 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 “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 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 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 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 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 谋进取之道、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且臣 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 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节选自《战国策 ·燕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A以B万C乘D下E之F尊G之H于I廷J示K天L下M与N小O人P群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迎臣于郊,状语后置。与《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文言句式一致。
B.曾参,孔子弟手,我们熟知的“杀彘教子”“曾母投杼”等成语与之相关。
C.焉,代词,他,指武王。与荀子《劝学》中“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
D.盛,意思为国家兴盛。与《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的“盛”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燕王相信了这样的言论,于是当苏秦从齐国出使回来时,燕王没有给他准备居住的地方。
B.苏秦认为,人们讲信义道德是用来自我完善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是满足现状的办法,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C.在苏秦看来,如果满足现状,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燕王也就不可能越过楚国边境,也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
D.苏秦在劝说齐王时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但是相较于其他游说齐国的使者,并没有谁能比得上苏秦,做得更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②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14.曾参、尾生和伯夷都具有高尚的操行,但苏秦却能辩证地看待三人,请你仿照例句的句式,概括苏秦如何
借助尾生和伯夷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
【答案】
10.涂FJ 两处,两处均涂准确
11.C
12.D
13.①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利益方面收复十座城邑,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
②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
14.①如果苏秦如伯夷般廉洁,那他就不会侍奉弱小垂危的燕国。②如果苏秦如尾生般守信, 那他就不会前往齐国宣扬燕秦的威力。
【解析】
10.句意: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王以万乘下之”中,“王”是句子的主语,“以万乘”是句子的状语,而“下”是名词作动词,表示谦卑地对待,而“之”则是“下”的宾语,因此应在“之”后(即“F”处)断开;
“尊之于廷”的主语是前文的“王”,“于廷”则是句子的后置状语,而“尊”是句子的谓语动词,“之”则是动词“尊”的宾语,因此应在“廷”后(即“J”处)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