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言文游龙门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游龙门记翻译赏析

  【原文】

  出河津县西郭门(2),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3)。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4),至是,山断河出(5),两壁俨立相望(6)。神禹疏凿之劳(7),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8),浮虚架水为栈道(9),盘曲而上(10)。濒河有宽平地(11),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12)。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13)。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14),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15),形状毅然(16),若壮夫离立(17),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8),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19),甃甓为之(20)。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21),三面临激(22),石峰疑若摇振(23)。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24),开阖晦明(25),倏忽万变(26)。西则连山宛宛而去(27);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28)。南望洪涛漫流(29),石洲沙渚(30),高原缺岸(31),烟村雾树,风帆浪舸(32),渺然出没(33),太华,潼关,雍、豫诸山(34),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35),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36),上置井床辘轳(37),悬繘汲河(38)。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39)。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视窈然(40)。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41),上横老槎为桥(42),蹐步以渡(43)。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44)”。北山陡起,下与河际(45),遂穷祠东(46)。有石龛窿然若大屋(47),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48),若肝肺,若疣赘(49),若悬鼎(50),若编磬(51),若璞未凿(52),若矿末炉(53),其状莫穷(54)。悬泉滴石上(55),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56),侧者,立者;若床,若几(57),若屏;可席(58),可凭,可倚。气阴阴(59),虽甚暑,不知烦燠(60);但凄神寒肌(61),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62)。东南山腹有道院(63),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64),亦可以眺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65)。

  时宣德元年丙午(66),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注释】

  (1)龙门:即禹门口,在今陕西韩城东北、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河流奔泻直下。黄河两岸都有龙门山。该文所写为河东的龙门山。

  (2)河津县:即今山西河津市。西郭门:西城门。

  (3)天汉:银河。这句形容龙门山高而广。

  (4)大河:黄河。

  (5)山断河出:谓龙门山在黄河处中断,河水从断口流出。

  (6)俨(yǎn)立:森严而整齐地立着。

  (7)神禹:即夏禹。传说夏禹曾奉虞舜之命治洪水。后人感其治水之功,所成称神禹。疏凿:疏通、开凿。劳:功劳。传说是禹把龙门山中间凿开,黄河方才得以流过。作者认为禹治水的功劳中,以开凿龙门最为艰巨,所以下句说“于此为大”。

  (8)穴岩:在岩石上凿洞。“穴”,用作动词。构木:架起木材。

  (9)浮虚:凌空。架水:在水的上空架起。栈道: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一种道路。

  (10)盘曲:盘旋曲折。

  (11)濒(bīn)河:靠近黄河。这里指山顶上靠河的一边。

  (12)制:建筑。

  (13)悚(sǒng)肃:畏惧而恭敬的样子。思德:指思念禹的恩德。

  (14)“根负”二句:谓树根仿佛不是埋在土中,而是背着泥土石块,突出在地面上跑动着,连结着。“负”,背。

  (15)偃蹇(jiǎn):高耸,傲然挺拔的样子。

  (16)毅然:刚强果敢。

  (17)离立:一排排立着。

  (18)危出:突出。半流:水上空。

  (19)木:用作动词,指用木材建筑。

  (21)甃(zhòu)甓(pì):砖石。

  (21)湍(tuān):急流的水。

  (22)三面:指山脚的三个方向。激:冲击。

  (23)摇振:被动摇拔起。

  (24)走:跑动。走雾:云雾流动很快。

  (25)阖(hé):关闭。晦(huì):昏暗。这句说峡中忽明忽暗。

  (26)倏(shū)忽:极短时间。

  (27)宛宛:蜿蜒曲折。

  (28)与天浮:与天相接,浮在空中。

  (29)漫流:无拘束地流动。

  (30)洲、渚(zhǔ):都是水中小块陆地。

  (31)缺岸:有缺口的河岸,实际是河边高低不平的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