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贞观六年,亲录囚徒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贞观六年,亲录囚徒

  11、答案:A

  解析:A.正确。均为“希望”;句意:我担心愚笨之人常希望被侥幸赦免/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B.“含义相同”错误。“过错/经过”句意:只想犯法,而不能改变过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C.“含义相同”错误。“变更/容易”;句意:多次变更发令,实际上不易于法治/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D.“含义不同”错误。均为“如果,假如”;句意:如果不固定,就会让人产生很多疑惑/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故选A。

  12、答案:B

  解析:B.“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错误。由原文“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可知,唐太宗是称赞汉朝法律的稳定统一。故选B。

  13、答案:(1)梁武帝每年多次赦免犯人,最终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义的做法,是对大仁义的伤害。

  (2)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在期限之后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原谅了全部囚犯。

  解析:(l)“数”,多次;“卒“最终;“谋”谋求;“贼”伤害。(2)“诣”,造访;“后”,在期限之后回来;“嘉”,赞许;“悉”,全部。

  14、答案:①引用古语,想说明的道理是:治理国家不能对罪犯进行赦免,对罪犯的赦免就是对好人的伤害。

  ②引用《尚书》中的话,想说明的道理是:法律要稳定,不能随意变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可知,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可见,引用古语,想说明的道理是:治理国家不能对罪犯进行赦免,对罪犯的赦免就是对好人的伤害。由原文“《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可知,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可见引用《尚书》中的话,想说明的道理是:法律要稳定,不能随意变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国家赦免宽宥的恩典,都是给那些不轨之徒设立的。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还有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我担心患笨之人常希望被侥幸赦免,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种处罚条令。条款太烦琐,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有人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的处罚。多次变更发令,实际上不易于法治,应该让有关官员仔细审定,不要使法律条文互相矛盾抵触。”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皇帝诏书的格式,如果不固定,就会让人产生很多疑惑,奸诈行为就会更加多地出现。

  《周易》说·像出汗一样发号施令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旦发出就不可收回。《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时,国家并不富裕,萧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齐划一。如今我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书,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审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