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征伐》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征伐》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①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②。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注]①延陀:北方部族名。②内政:由妻室主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候骑,巡逻侦查的骑兵,与《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含义相同。

  B.中国,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含义相同。

  C.幸,指幸运,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含义相同。

  殆,指懈怠,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康国请求归顺这件事,唐太宗不愿像前代帝王一样贪图虚名,而是从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出发指出危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B.侯君集讨伐高昌,有人提议趁高昌王葬礼进行突袭,两位副将都表示赞成,侯君集却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武德,不是正义之举。

  C.对于如何处置北方延陀部的问题,唐太宗认为,要么主战,派大军征讨;要么与之和亲,实施安抚策略。房玄龄赞成和亲之策。

  D.唐太宗对盖苏文弑主夺权非常气愤,但是考虑到如今国家兵力不足,于是选择不出兵,打算暂且借助契丹、靺鞨的力量搅扰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4分)

  (2)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4分)

  14.《帝范》中体现出唐太宗对战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D、G、K[解析]原文标点: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

  11.C[解析]“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为“幸亏,幸而”。

  12.D[解析]“如今国家兵力不足”错。

  13.(1)于是按兵不动,来等待葬礼结束,这之后才出兵征讨,最终平定了高昌。

  【评分标准】4分。按兵:按兵不动;毕:结束。然后:这之后,这样以后;平:平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选派十万士兵,讨伐俘虏他们,铲除凶残丑恶的人,可确保百年没有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