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以元勋旧德,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
(12)答案:B
解析: “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错误,“勉其略于总劾”是说让他在统领事务的时候不要事无巨细,要简略;“婉言拒绝”表述不够准确,原文“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用反问回答,是直白地拒绝。
(13)答案:(1)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
(2)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
解析:①“牒诉”,诉讼案件;“剧”,多;“视”,处理。译文: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
②“此韩侍中境内”,判断句;“慎”,千万;“需索”,勒索;“辱”,使动用法,使我受辱。译文: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
(14)答案:①不计前嫌,称赞他人功绩;
②荐拔人才,不求知恩感义;
③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
解析: 由“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可知,韩公面对黎挺推卸责任,自己被朝廷指责的情况,依然向朝廷称赞黎挺的功绩,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由“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韩公推荐了大批人才,并不求他们知道、感恩。由“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可知,韩公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待从台谏的指责,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公韩琦有大功旧德,夷夏之人都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想要在白塔建城,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黎挺担心军队到来后事情不能成功,并且让自己担任罪责,于是跑到京城,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城池,致使这一个地区的城池陷于奔驰的状态,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黎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黎挺的功劳,朝廷下谕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消息请求命令,然后他在卧室内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担任的事务过多,请他不要再自己审核,将事务委托给助理官员和下属,从而让自己稍稍便利安适。韩琦说:“讼词在官府,人的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我怎么敢简略呢?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不曾敢有所简略。更何况是委托给他人呢?”韩公掌权十几年,辅佐三朝,罢黜升迁群臣,他在朝廷内管理尚书台,在朝廷外,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知道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以此议论,韩公说:“我按照最公正的道来推荐人,因而不求别人知道,最公正的道,责备人而不逃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怎么能再要求人心呢?”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每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重畏惧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度,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曾经问中原的使者说:“前来的使者与丞相一样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
材料二:
韩公掌权时,最被司马温公刺激而恼怒,然而韩公包容听从接受,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侍从台谏的指责。这正是没有意念没有自我、为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的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美好品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