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阅读翻译
7.C
A.正确。
B.正确。都是过去、之前。句意: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C.错误。埋怨,责备;期望,盼望。“望”意思不相同。句意: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
D.正确。杜绝、断绝;,断气、晕死。“绝”意思不同。句意: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8.D“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错误。列子只预料到郑子阳因人之言送给他粮食,也会因人之言降罪于他,没有预料到郑子阳会被杀。
9.(1)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
(2)而且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
10.①访贤:乱世贤士多隐,要善于发现;
②礼贤:对人才要以礼相待;
③知贤:要真正地了解人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本来就很少。即使幸或有贤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有贤人而不被人知晓,那就跟没有贤人一样。所以成就王业的人没有出现四位,称霸诸侯的人没有出现六位,被灭亡的国家一个连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贤明的君主知道情况是这样,所以想要访求有道之士,就应该到江海之滨,山谷之中,僻远幽静之处。太公在滋泉边钓鱼,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纣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太公,这是因为文王了解太公,而纣不了解太公啊。
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给齐人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立刻解下车左边的马把这个人赎了出来,跟他一起乘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经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现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待为上宾。
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列子进了门,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很远吗?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人才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