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中府浮梁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纪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选自冯梦龙《智慧全集》)
【注】①梁:桥。②维:拴、系。③治平:北宋英宗年号。④真定: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B.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C.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D.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11.根据上下文,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历、经过
B.竟不可得 竞:竟然
C.一牛且数万斤 且:将近
D.赐之紫衣 之:代指怀丙和尚
12.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甲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C.乙文用生动的事实证明,水中丢失了重物,应当在河流的上游去寻找。
D.乙文末尾转运使赐紫衣的行为,是对僧人怀丙智捞铁牛行为的嘉奖。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答
10.C 11.B 12.C
1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铁牛沉人河里。招募能捞出铁牛的人。
【解析】
10.本题考查句子断句,作答时结合句意、结构、词性等判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填满土石使船沉入水底,把铁牛用绳子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横木上,借助水的浮力将铁牛吊起,慢慢地去掉船上的土石,船浮出水面,铁牛被打捞出来。
“夹牛维之”是他采用的办法,故前面停顿一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是接下去的步骤,故前面也要停顿一下,“徐去其土”“舟浮牛出”字数一致,故中间停一下,所以断句为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注意结合语境判断。
A.句意是经过十几年,阅∶经历、经过;
B. 句意是最后没找到,竟:最后,最终,选项“竟然”有误;
C.句意是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重,且:将近;
D. 皇上赐给怀丙和尚一件紫衣,之:代词,指怀丙和尚;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C. 乙文叙述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铁牛也随之浮上来了的故事,他借助的是所学的浮力的知识,这告诉我们,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成功。选项“水中丢失了重物,应当在河流的上游去寻找”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