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商君书·君臣》《韩非子·定法》阅读答案与翻译

《商君书·君臣》《韩非子·定法》阅读答案与翻译

  (2)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

  【评分标准】4分。劳:劳作。休:休息。却:退却。兵:军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1分)②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 (1分)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 (1分)

  【评分标准】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情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任人以智慧,不注重功劳而任人以声誉。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听从;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

  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