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文公问元帅于赵表阅读答案与翻译
材料一: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已之才煮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文公问元帅于赵表,对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郤縠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①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注】①原季、即赵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意思相同。
B.城濮之役中晋文公兑现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C.伦,辈类也。如“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类似用法的词还有“徒”“属”等。
D.“废让”中的“让”与成语“不遑多让”“当仁不让”中的“让”意思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子贡“当今做臣子的,谁能称得上贤人”的询问,孔子并没有作直接回答。
B.赵衰认为能够重视道德和信义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而郤縠就是这样的人。
C.赵衰认为用德行来治理人民,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不能不任命狐偃为下卿。
D.在晋文公看来,“广德”是“义”的目的,而“贤至”则是“广德”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2)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14.孔子认为“贤者”的标准是什么?以此标准观之,材料二中的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贤者?(3分)
答
10.(3分)AHM(每处1分)
11.(3分)D【解析】“废让”中的“让”与成语“不遑多让”“当仁不让”中的“让”意思都为“谦让”。
12.(3分)C【解析】赵衰认为用德行来治理人民,成效十分显著。此处将“章”误译为“文章”了。
13.(8分)翻译:
(1)(4分)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用力做事的人贤能,还是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徒”1分;“用力”1分;“进贤”1分;准确翻译出选择问句式1分)
(2)(4分)狐毛的智慧超过微臣,他的年龄又比我大。狐毛如果不在其位,微臣不敢接受此项任命。(“贤于臣”1分;“齿”1分;“毛也不在位”1分;“闻命”1分)
14.(3分)孔子认为能推荐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才能被称作“贤者”。(1分)按照这个标准,材料二中的赵衰和狐偃都能被称为贤者,(1分)因为赵衰向晋文公举荐过郤縠、栾枝和狐偃等人,而狐偃举荐过狐毛,这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都超过了他们,最终都成了“社稷之卫”(国家得力的捍卫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