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本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 文本二: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

文本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 文本二: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①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②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4分)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4分)

  14.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

  答

  10.E I N(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解析】两个“放”字都指驱逐、流放。B.后一“举”字指攻下、占领。C.成语“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12.D【解析】“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不对。原文“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意为搜刮士民,使其困苦不堪,来追求自己短暂的快乐。没有以此取乐之意。

  13.(1)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躬”1分,“此寡人所能行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