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 二:士苟欲深明博察 三:孔子谓子路曰
一
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二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马;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桦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袋,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
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敦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引改)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刑必中 中:恰当
B. 执民柄者不在一族 执:掌握
C. 台庙之榱 榱:椽子
D. 括而羽之 括:包括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元年”之本也 《小雅》怨诽而不乱
B. 则富贵尊显至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 且近于刑 且放白鹿青崖间
D. 通于犀革 于反覆不宜卤莽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B. 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C. 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D. 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体现“君主端正自己”意图的一组是( )
①言国君必慎始也
②多闻而择焉
③不壅蔽矣
④此皆《春秋》之意
⑤不失民众矣
⑥不失权势矣
A. ②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和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
B. 一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
C. 二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
D. 三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2)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
13. 根据二和三,你学习到哪些提升自己的具体途径,至少概括出4点。
【答案】
7. D 8. B 9. D 10. D 11. B
12. (1)然而不喜欢勤学好问的方法,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凭什么能立身处世呢?
(2)我不是问这方面。凭借你本身的能力,再加上学习,难道还有人比得上(你)吗?
13. ①勤奋学习,善于提问;②善于向优秀者请教;③日积月累;④多请教同学朋友,善于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