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一: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 二:士苟欲深明博察 三:孔子谓子路曰

一: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 二:士苟欲深明博察 三:孔子谓子路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括:箭的末端。应与后文的“镞”词性相同,词意相近。句意:在箭尾装上羽毛。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表并列/表转折,却。句意:并且是元年的根本/《小雅》虽然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

  B 均为语尾语气助词。句意: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非凡的智慧就得到了,也就具有了圣人的心怀。

  C. 将要/暂且。句意:将要遭受刑罚/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D. 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在。句意:能穿透犀牛的厚皮/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国君在开始处理政务的时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谏言,士如果请求见一面,百姓如果有所陈述,一定要让他们畅达,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询问,一定与他们交谈,各地的来访者,不要将其拒之门外,这样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骗。

  “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拒”结构对称,排除AB;

  “所以明智也”是一个表原因的判断句,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是“君主端正自己”的前提;

  ②是“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

  ④体现了《春秋》的含意。

  排除这三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为人正直”无中生有,由原文“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可知,分发俸禄要周到,动用刑罚要恰当,国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为百姓除害,这样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没有“为人正直”。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方法;“伐”,切断;“智本”,智慧的根本;“何以”,凭什么。

  (2)“非……也”,不是……;“以”,凭借;“及”,比得上。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好问讯之道”“讯问者智之本”可概括出,勤奋学习,善于提问;

  结合“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可概括出,善于向优秀者请教;

  结合“学积成圣”可概括出,日积月累;

  结合“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可概括出,多请教同学朋友,善于听取意见。

  参考译文:

  一:

  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么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谒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

  二:

  一个读书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传到后代,不喜欢勤学好问,就是砍去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凭什么能立身处世呢?骐骥良马虽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乐,没有机会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将宝剑虽然锋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乌号宝弓再精良,不经过校正,它也不能自我矫正;一个人才华虽高,如果不专心求学问,不能成为圣人。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生长在上面;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够拼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