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 二:开元四年,山东大蝗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
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傥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节选自姚崇《答捕蝗奏》)
二: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姚)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②,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③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④,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虵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②螟蜮:吃禾苗的害虫。③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④袄:同“妖”。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3分)
11.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指“皇帝的命令”,《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意为奉皇命而建。
B.乞,文中义为“请求”,与《陈情表》中“愿乞终养”的“乞”意思相同。
C.胜,文中义为“尽”,与《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相同。
D.然,文中义为“认为……正确”,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认为,灭蝗之事关乎百姓生计和国家安危,不可拘泥于定法,要坚决除蝗,即使不能把蝗虫消灭干净,也比留下它造成灾害强。
B.姚崇虽然知道灭蝗的意义重大,但对于能否成功地灭掉蝗虫并无十足把握,因此做好了准备,如果失败,则自请免除所任一切职务。
C.汴州刺史以刘聪除蝗失败为例证,认为“除天灾者当以德”,拒绝服从除蝗的命令,姚崇借修德反唇相讥,令其心生畏惧,转而捕蝗。
D.面对灭蝗将损伤天地万物“和气”的批评,姚崇以楚王和孙叔敖之事来证明蝗虫可灭,并明确地表示,如由此致祸,绝不推诿给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
(2)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14.姚崇为什么要坚持除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10.FKP
(满分3分。如超过3处,每多一处倒扣1分,扣至零分为止。)
11.C(“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是能承受,禁得起。)
12.B(“对于灭蝗能否成功并无把握,因此做好了如果失败则自请免除所任一切职务的准备”错。他说“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一则是为了解除皇帝的疑虑,二则是表明自己对灭蝗的坚定态度,和灭蝗必胜的坚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