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 二:开元四年,山东大蝗阅读答案与翻译
13.(1)凡事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适宜变通的。
(满分4分。“经”(经典)、“适”(合乎,适宜)、“权”(变通)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坐视蝗虫吃秧苗,忍心不救灾,以致没有收成,刺史将要说什么?
(满分4分。“年”(收成)、“其”(将、将要)、“谓”(说)各1分;大意1分。)
14.(1)古代典籍和帝王诏书的记载可证明灭蝗是合理的行为。(2)田主为保自家田地的收成,会尽力除蝗。(3)不除蝗则没有收成,百姓流离失所,关乎国家安危。
(满分3分。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凡事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适宜变通的。现今山东蝗虫到处都是,仍在尽力繁殖,实在罕见稀闻。河北、河南地区,粮食贮存不多,倘若庄稼没有收成,百姓哪能免于流离失所?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拘泥。即使灭蝗不能灭尽,也比留下它造成灾害强。陛下爱惜生灵,憎恶杀戮,这件事不须麻烦陛下发布敕令,请允许臣发公文处置。如果蝗虫不能除灭,臣身上的官爵,请陛下一律免除。
二: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百姓设祭膜拜,坐视蝗虫嚼食禾苗而不敢捕杀。姚崇上奏:“《诗经》上说:‘抓出那些吃禾苗的害虫,把它们放到火里烧掉。’汉光武帝曾下诏说:‘勉励人们顺应时令,劝导督促人们从事耕种养蚕。除掉那危害禾苗的螟虫和蜮虫,还有那吃苗根的蟊和吃苗节的贼两种害虫。’这些都证明灭除蝗虫是合理的行为。况且蝗虫畏惧人易于驱除;而田地都有主人,使他们自己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火堆旁挖坑,一边焚烧一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那只是人们没有卖力罢了。”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指挥灭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报说:“消除天灾应靠修德,过去刘聪除蝗不成反而危害更大。”拒绝御史指挥,不听命令。姚崇写信责备他说:“刘聪是无道伪主,他的德行不能胜妖异,今日是妖异不能胜过帝德。古代州郡有好太守,蝗虫避不入境,如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
那么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现在坐视蝗虫吃秧苗,忍心不救灾,以致没有收成,刺史将要说什么?倪若水畏惧,于是放手捕蝗,所杀蝗虫多达十四万石。当时对灭蝗议论纷纷。玄宗也起了怀疑,再以此询问姚崇。姚崇回答说:“书呆子拘泥于书本不知变通。凡事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符合变通原则的。过去魏时山东发生蝗灾,小忍而不灭蝗,以致后来发生饥荒而人相食;后秦时蝗灾,草木被蝗虫吃尽,以致牛马无食相互啃毛。现在飞蝗遍地都是,还会反复繁殖,而且河南河北都家无隔日储粮,一无收获百姓就要流离失所,国家安危也系于此。况且治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造成灾难为好!”玄宗认为这道理很对。黄门监卢怀慎说:“凡是天灾怎么能以人力来制止呢?况且杀虫多,必戾伤自然和气。希望您考虑考虑。”姚崇说:“过去楚王吞蛭终于使痼疾好了,孙叔敖斩蛇而福气降临。当今蝗虫还可以驱除,如果任它成灾,谷将被食尽,那时百姓将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承担,不会推诿给您!”于是,蝗害终于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