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阅读答案与翻译-陈亮,孔明,伊、周之徒也
D. 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
12.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2)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13.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者在最后一段感叹“吾愤孔明之不幸”的原因。
【答案】
7. A
8. B 9. C
10. B 11. D
12. (1)但谈论的人们竟说他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者的臣子罢了。
(2)敌人的兵马已经在死地,却率兵直进,来和他决战,这也是稍微懂得事理的人不会去做的。
13. 作者痛心气愤千百年来一些人不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而以成败论英雄来贬低诸葛亮。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敌”:对手。句意:更有甚者到了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示转折,但,但是。句意:势力压倒群臣但群臣不怨恨。
“而”:连词,表示修饰。句意: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B.“且”:副词,将要。句意:孔明领兵将要到了。
“且”:副词,将要。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C.“也”:助词,表示停顿。句意:孔明在时,仲达的话就这样。
“也”:助词,表示判断。句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D.“之”:助词,的。句意:我曾经读他的问对书籍。
“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宽恕他人过错没有最大限度,使用刑法没有最小,这是皇帝的使用的政策啊。用正道使用人,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给人生路的方式杀人,即使死了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称王的人做的事啊。
“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是对称结构,之间要断开,排除AB;
“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也是对称结构,之间要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从“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可知,④是“论者”即谈论的一些人的看法,并不是作者对诸葛亮赞赏;
从“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可知,⑥是仲达迎战诸葛亮的行为,并不是作者对诸葛亮赞赏。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错误。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赞赏,从“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一句中可见,“书生之论”并非指李靖的观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乃”,竟然;“偏方”,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罢了。
(2)“而”,却;“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判断句;“少”,稍微;“辨事机者”,懂得事理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可知,“吾愤孔明之不幸”,是因为作者痛心气愤千百年来一些人不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而以成败论英雄来贬低诸葛亮。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但是谈论的人们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遭遇多难的时代,处于英雄不幸的时候。众人都积极进世,而我单单退隐,优雅的生活在草房之中,刘备三请后出征效力,挺身而出接受托孤的重任,不放弃也不专制,没有人进谗言。权利威胁到皇帝但皇上不怀疑,势力压倒群臣但群臣不怨恨。竭尽精力治理蜀地,风土人情出现了良好的风貌。宽恕他人过错没有最大限度,使用刑法没有最小,这是皇帝的使用的政策啊。用正道使用人,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给人生路的方式杀人,即使死了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称王的人做的事啊。孔明都能很好的做这些事,相信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啊。但谈论的人们竟说他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者的臣子罢了。凭什么能够和孔子在鲁国做官时自己比作老子、彭公呢!更有甚者到了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与小孩子的见解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而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他的话都是谎言。仲达不能在孔明面前使用诡计,所以常常暗地偷看孔明排兵布阵,妄自说一些大话来欺骗部下,谈论的人们只不过没有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