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案】

  7. B 8. D 9. C 10. D 11. A

  12. (1)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2)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

  13. 苏洵: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苏辙: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

  李桢: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视:看上去、比照。句意:看上去和秦国没有什么不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又”;第二句“而”表示递进关系,意为“并且”。句意:强者欺负弱者。/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第一个“其”代词,意为“那些”;第二个“其”代词,意为“代乱石”句意:(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

  C.第一个“为”介词,意为“替”;第二个“为”动词,意为“给予”。句意: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况且国君您(秦伯)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

  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句意: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灭六国而帝”表示顺承关系,联系紧密,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D;

  “其恶未极”和“其恶未盈”都以“其恶”为主语,强调了“其恶”,两句之间应该分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①属于二苏论六国。排除AB。

  由原文“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可知③属于张仪的辨说。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错误。由原文“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作者是在批驳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树立自己观点的。“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错误,“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孟子的建议是作者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惟其”,只是;“不克”,没有做成;“是以”,因此;“卒”,最后;“夷灭”,消灭。

  (2)“岂”,怎么能;“肆”,凌驾;“胼”“胝”,手脚上的厚皮;“中野”,原野之中;“刈”,割草,引申为杀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由原文“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苏辙认为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