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阅读答案与翻译
13.(1)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做宰相。(得分点:“比”“咸”“善”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韩非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得分点:“谓”“良”“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因为阉宦侍奉在天子左右,容易使天子轻信,从而给国家带来危害。②可以避免阉宦成为子孙的祸患。(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做宰相,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传记,高颖可以说是公平正直的。而且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说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说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我如今常仰慕前代那些贤德的帝王,你们也可仰慕那些贤德的宰相,如果像这样,那么荣耀的名声和高贵的地位,就可以长久维持了。”房玄龄对答道:“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宙,教化天下。”唐太宗说:“这正是我所想的,但我怎能只对你们说说而不去实行呢?”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唐太宗敕令有司陪送的财礼,比当年高祖之女永嘉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征上奏说:“现在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相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让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的礼节,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唐太宗十分赞同。于是唐太宗将这些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完赞叹道:“曾经听说陛下对魏征十分敬重,可是对于其中的缘故知之甚少,现在听到他进谏的这番话,可见他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欲,真是国家的忠臣啊!我和陛下结发做了夫妻,承蒙您的敬重礼待,情深义重,每当有话要说的时候,也要察言观色,尚且不敢轻易触怒您的威严,何况魏征作为臣下,和陛下情谊疏远、礼仪相隔呢?因此韩非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于是,(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派遣中使带五百匹锦帛送到魏征家中赏赐他。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命令百官商议惩处他的办法,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被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教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竟把张亮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一职空缺,唐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可宰相多次上奏推荐人才,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唐太宗说:“其实,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虽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但至今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十一年,当时常常有宦官外出担任使者,他们欺瞒朝廷,胡乱上报情况,事情败露后,唐太宗非常生气。魏征进言说:“宦官虽然卑微,但他们侍奉在天子左右,常常发表议论,容易使天子轻信,慢慢地,便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在陛下圣明,可以无此顾虑,可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可不断绝这种祸患。”唐太宗说:“不是你,我怎么会听到如此中肯的意见呢?从今以后,宦官不可再担任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