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阅读答案与翻译-《史记·五帝本纪》
11.【答案】C
【解析】文中此处为名词,荐绅此处代之笏板插在大带间的人,即士大夫。
12.【答案】C
【解析】“淳化鸟兽虫蛾”中的“淳化”有两个常用的意项,一个是“敦厚的教化”,一个是“驯化”,后面跟的不是百姓,而是“鸟兽虫蛾”,所以,此处意为“驯化”,而不是“教育、教化”。
13.【答案】
(1)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2)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意思的人,确实很难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
【解析】
(1)征,征调;于……之野,状语后置;禽,通“擒”;语意通畅。各1分。
(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用为名词,“……的人”;为,对、向;“浅见寡闻”用作名词,“……的人”;语意通畅。各1分。
14.【答案】
(1)诸侯之间互相侵伐,黄帝代替无力征讨的炎帝部族讨伐那些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
(2)炎帝也好欺凌其他诸侯,因此诸侯们都归附黄帝,黄帝发动阪泉之战,打败炎帝。
(3)蚩尤发动叛乱,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解析】
首先明确答题区,第二段段首到“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其次扣住“战”这一关键字,划分层次,分别是代炎帝镇诸侯,败炎帝,伐蚩尤。得出这主要结论即可,表述可以更简短。
【参考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部族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炎帝也好欺凌其他诸侯,因此诸侯们都归附轩辕。轩辕于是就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貔(pí)貅(xiū)、?(Chū)、虎等猛兽,率领这些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开那里,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yù,薰玉)部族,在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进行封禅的,黄帝参与的是最多的。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确实都有不同,总起来说,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意思的人,确实很难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我把这些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