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春,文武官复请封禅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唐纪十》
贞观六年春,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御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联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丛;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座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闰八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昔为仇雄,不谓今日得此同宴。”上曰:“征、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课,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B.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C.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D.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犹请之不已”“学不可以已”(《劝学》)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B.“仓廪尚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两句中的“虚”字含义相同。
C.“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D.“庸何伤”“子曰:‘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武官员劝唐太宗登泰山封禅,唐太宗认为祭天地不一定要到泰山才显其诚意,但群臣们进谏请求不已,太宗有所动摇。
B.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不可,太宗内心不悦,所以六问魏征,正是因为魏征极力劝阻,太宗封禅之事才得以停止。
C.魏征与王珪曾经是政治仇敌,但他们二人能够“尽心所事”,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重用。
D.魏征认为正因唐太宗开导臣子,让臣子们畅所欲言,大臣们才敢冒犯龙频进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明睿之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
(2)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答
【10】C 句意:你们都认为登上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不这样认为。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妨害 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难道认为文帝的贤能不如始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