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春,文武官复请封禅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唐纪十》
“家给人足”互文修辞,“家人”为主语,“给足”为谓语,表意完整;“虽”表假设,置于句首;“不”修饰“封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
“岂…….邪”,固定结构,整体表达反问语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动词“停止”的意思。句意:群臣仍然不停地提请求/学习不可以停止。
B.错误,前一个是形容词“空虚”,后一个是名词“太空”。句意:府库粮仓还很空虚/(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可见含 义不同。
C.正确,前一个是动词“听从”,后一个是动词“跟随”。句意: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我跟随他然后向他学习,以他为 师。
D.正确,都是“妨害”的意思。句意:有什么妨害呢?/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
故选B。
【12】B.“正是因为魏征极力劝阻,太宗封禅之事才得以停止”错,从“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可知还有遇到水灾这一事件的影 响。
【13】(1)而且陛下如果举行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会聚集,远方少数民族的君长首领,都应跟随天子的车驾。
(2)人家说魏征举止疏简怠慢,我看他更觉得娇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啊!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春,文武官员又请求封禅,皇上说:“你们都认为登上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不这样认为。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妨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难道认为文帝的贤能不如始皇吗?再说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登上泰山之顶,封筑数尺高的泥土,然后才算表示内心的诚敬呢!”群臣仍然不停地提请求,皇上也有意听从,唯独魏征认为不可以。皇上说:“你不想让朕封禅,是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答:“很高了。”“德行不深厚吗?”(魏征)答:“很深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魏征)答:“安定了。”“四方夷族还未归服吗?”(魏征)答:“归服了。”“年成还未丰收吗?”(魏征)答:“丰收了。”““吉祥的征兆没有出现吗?”(魏征)答:“出现了。”“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可以封禅?”(魏征)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点理由,但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还没恢复,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车驾向东巡行,有千乘万骑随从,供给的劳力费用,难以承担。而且陛下如果举行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会聚集,远方少数民族的君长首领,都应跟随天子的车驾;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一片荒野,这是引导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无数,也不能满足远方人的欲望;一连几年免除赋役,也不能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空名而受到实际的损害,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恰逢黄河南北地区的多个州县发生水灾,于是(皇上)停止了封禅的事。闰八月,乙卯日,皇上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是仇敌,想不到今日能在此一同宴饮。”皇上说:“魏征、王珪尽心竭力地侍奉原来的主人,所以我重用他们。然而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皇上说:“暂时先答应而后再谏,又有什么妨害呢!”(魏征)回答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可当面顺从,退下去之后又有非议的言论。’臣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吗?”皇上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简怠慢、我看他更觉得娇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啊!”魏征起身,拜谢说:“陛下开导臣,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愚诚;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忠言),臣怎敢屡次冒犯龙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