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

  “帝王为政”,主谓宾结构,后面断开;“皆”为副词,此处作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C。

  “适其欲”,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所任用大臣”,偏正结构,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经营:经历;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句意:经历过很多磨难。/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

  B.前后句中“愆”的意思分别是“罪过,过失”“拖延,延误”。句意:得以免除过失。/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

  C.见:觉察;被。句意:人(都)苦于自己不能觉察自己的过失。/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D.致:达到;招致,招纳。句意:一定可以达到的。/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错,不合文意,原文为“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可知唐太宗没有认为自己做到了这四个方面;同时张冠李戴,“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是魏征的看法。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商量”,商讨裁决;“乖疏”,差错和疏漏;“谏诤”,直言规劝。

  ②“安”,安定,安抚;“安诸黎元”,安抚众多百姓,使众多百姓生活安定;“生业”,产业,职业;“利”,福利、福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太宗深然其言”可概括出,不损害百姓利益;

  结合“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可概括出,熟悉百姓的艰难困苦。

  结合“安诸黎元,各有生业”可概括出,使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628),太宗询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古时君臣差,这是为什么呢?”王玮回答说。“古代帝王施政,都从内心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所想为所想。近代的君王却只知道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又(都)不是精通经学儒术的士人。汉代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果遇到疑难政事,都能引用经义做出决定,因此人人知道礼教,治理国家达到了太平安定。近代重视武备,轻视儒教,有时掺杂了法家以律令治民的手段,儒家的道德规范既然受到损害,淳朴的民风也就受到了严重破坏。”太宗非常赞同王珪的言论。

  贞观七年(633),唐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必须经常为他讲述百姓生活间利益和祸害的事情(意即民间疾苦),我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我没有不熟悉的。等到登上帝位,每逄商讨裁决或处理(事情),有时产生差错和疏漏,得到他人的直言规劝后,(我)才开始醒悟。如果没有忠诚劝谏的人对我直言进谏,我怎么能办好事情?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之中,百姓的艰难困苦,他都不曾听过见过!你们必须把这些道理给教子讲解, 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事情,应该竭力陈说、直言极谏,使他有所益。”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通观前代治理乱世、开创基业的国君,(他们都)生长在民间,都洞察民情真伪,少有发展到失败灭亡的。到了继位的守成之君,他们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动辄发展到被诛灭。我从小以来,经历过很多磨难,完全了解天下的事情,尚且恐怕自己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我每次吃饭,就念及耕种庄稼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纺线织布的辛苦。各位弟弟怎么才能学得像我一样呢? (现在)选择贤能的辅佐之人,让这些人作他们的辅臣,希望他们经常接近品德高尚的人,得以免除过失。”

  贞观十六年(642),太宗问特进魏征说:“我约束自己施政,仰慕企望前人的功业。至于像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业功业、为民谋利,这四个方面我常常认为是最首要的事情,我都希望用于勉励自己。(可是)人(都)苦于自己不能觉察自己的过失,不知道我的行为是好还是不好?”魏征回答说:“德、仁、功、利,陛下都能一起去做。这样去看,陛下对内平定祸乱,对外征服戎狄,(都)是陛下的功业。安抚众多百姓,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陛下(所积)的福利。从这方面看,陛下的功和利占了多数,只是德与仁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一定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