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杂谈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