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阅读与翻译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 “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刺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刺、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烈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分)
且A守B珪C才D破E契E丹G陸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引申来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契丹王屈刺、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扫契丹和突厥;将屈刺、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 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14. 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3分)
答
10.GNS(3分,每处1分)
11.B(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为“开始,开瑞”,与文本“初”含义不同)
12.A(“以镇抚契丹和突厥”错,镇抚的是李过折及其降兵)
13.(1)张守珪觉察出他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触他们,谋划这件事。(4分。“伪”“诣”“就谋”各1分,语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