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阅读与翻译
(2)契丹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掌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4分。“分典”“叶”“图”各1分,语意1分)
14.相同:两则材料均记载了与张守珪守边除患有关的史实。(1分)相异:①材料一重在通过记叙张守珪的事迹反映其才干和品行,体现了“叙事”“传世”的特点。(1分)②材料二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在叙述张守珪事迹之后,还记载了张九龄与皇帝讨论如何赏赐军功一事,体现了“资于治道”的特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人。守珪身躯魁伟,善于骑射,生性慷慨,有节义。当时卢齐卿担任幽州刺史,以优厚的礼节相待,常常拉他同坐榻上,对他说:“你几年之后,一定会做幽州、凉州的节度使,成为国家的重要将领,(我)正想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能用对待下属的平常礼节来对待你呢?”原先,契丹、及奚连年侵扰为患,契丹衙官可突干勇猛而又有计谋,讲策略,很受夷人钦佩。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担任幽州长史,始终不能抵抗他们。张守珪到任后,经常出击契丹,每次交战都能取胜。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恐惧,派遣使者前来假装投降。张守珪觉察出他们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触他们,谋划这件事。王悔到屈刺帐营,贼人起初没有归降的意思,把军营逐渐迁往西北,暗中派使者招引突厥,准备杀掉王悔反叛。适逢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于争权不和,王悔暗中劝诱李过折,李过折杀掉了屈刺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全部党羽,率契丹余部投降唐朝。张守珪于是进驻紫蒙川,大规模演习军队,犒赏将士,把屈刺和可突于首级送到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示众。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戊,冬,十二月)乙巳(十八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杀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并传他们的头颅到京城。当时可突千连年侵扰唐朝的边疆,赵含章和薛楚玉都无法讨平,张守珪任节度使后,多次击败了可突干。可突干处境艰难窘迫,就派使者假意归顺投降,张守珪就派管记王悔前去安抚。王悔到了可突干的牙帐,觉察到契丹上下并没有真心降附的意思,只不过是把军营稍往西北移了一些,并秘密地派人去联兵突厥,阴谋杀掉王悔而反叛。王悔知道了可突干是诈降,契丹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掌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李过折就在夜间领兵杀了屈烈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党羽,然后率领其他部众来降附唐朝。张守珪率兵来到紫蒙川,大张旗鼓地率兵以安抚契丹。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玄宗赞美张守硅的功劳,想要任命为宰相。张九龄进谏说:“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为了赏功而封的官。”玄宗说:“只让他挂宰相的虚名,而不让他任实职,是否可以?”张九龄回答说:“不可以。权柄官位是天子所掌管的,不能随便授与人。再说张守珪刚打败了契丹,陛下就要任命他为宰相,如果以后消灭了奚与突厥,再加给他什么官呢?”玄宗于是中止了拜相的打算。二月,张守珪至东都报捷。拜官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又赠两个儿子官位,赏赐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