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秦围赵之邯郸 :人知连之高义阅读答案与翻译

秦围赵之邯郸 :人知连之高义阅读答案与翻译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據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凤,自是战国第一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他。

  B.“奈何”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何”,与“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不同。

  C.“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

  D.“再拜”即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鸿门宴》中张良曾向项羽行此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

  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

  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

  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4分)

  (2)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4分)

  14.《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3分)

  答

  10.BDF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围困赵国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选对一处得1分,选对三处得3分,多选不得分。)

  11.选C。文中“责”的意思是责备、斥责,而“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是“要求”,两者不同。

  12.选A。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垣衍。

  13.(1)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判断句1分;权:用权术,1分;使:役使,1分;句意1分)(2)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位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位授与他们亲近的人。(所谓:所认为的1分;不肖:不贤,没有才能的臣子,1分;爱:亲近,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