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小屋网
知识盛宴,精彩感动瞬间!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语寄语 >幼儿园饮食习惯课程实验报告

幼儿园饮食习惯课程实验报告

opp整理 | 日期:03-11

  导语:

  (2)发展性原则

  饮食习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幼儿了解本地的饮食习惯,认识常见食物及其特征和食用方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观察研究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带有遇见性,接近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能为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教育者应把握活动的实质,为幼儿不断提供活动的机会,创造活动的条件,是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4)渗透性原则

  “渗于其内,寓于其中”是饮食习惯课程的特色。教育者应透视饮食习惯的潜在教育作用,将饮食习惯中的教育因素加以优化利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日常生活成为饮食习惯教育的延伸。

  (5)整合性原则

  饮食习惯课程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通过饮食习惯要素的整合化、幼儿发展整体化,使方方面面的因素相互影响、渗透和联系,趋向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提高饮食习惯课程实施的整体效能。

  2、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饮食课程实施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尽可能的挖掘和利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的教育功能,使饮食习惯因素教育化。同时,在实施中,这两种形式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参与,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验、操作、游戏,才能达到促进其素质发展的目标。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饮食习惯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饮食习惯课程的实施途径。

  (1)渗透性饮食习惯教育

  幼儿园渗透性饮食习惯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它充分挖掘幼儿一日生活各方面的饮食习惯因素,通过创设活动氛围和情境,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来改进幼儿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式,使饮食习惯教育化、情景化,并自然的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①学科性饮食习惯教育

  主要是提高各学科活动中关于饮食习惯内容的利用率。操作要求为:根据教学目标尽量多的利用和设计有利的教育资源,寓幼儿的学习于情景之中,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感知培养能力,力求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概念的东西具体化。如;科学活动“好吃的饺子”,突破图片教学的呆板模式,教师和幼儿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让幼儿从中体验、感知从而完成“了解饺子的制作过程”这一目标。

  ②生活性饮食习惯教育

  操作要求为:除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知识要素(如:进餐知识、卫生知识、安全知识),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在饮食习惯教育活动过程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如:老师要求幼儿吃饭时要安静进餐,并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③游戏性饮食习惯教育

  操作要求为: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物,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反映自己对食物的认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健康活泼个性的形成。如:开展各种角色游戏、种植等活动。

  (2)探索研究专门性饮食习惯教育

  幼儿园专门性饮食习惯教育包括本地区传统的节日饮食,接触社区有关饮食习惯的活动等。它是在饮食习惯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有一定主题,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活动。

  ①研究时节性饮食习惯教育

  以传统节日饮食为主线,形成本园一系列节日饮食主题活动,如:“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新年吃饺子”等。创设不同节日特有的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参与节日食物的制作,让幼儿了解各种节日的饮食习惯,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喜欢并乐于参与不同节日的食物制作活动。

  ②研究社区性饮食习惯教育

  增强家长对饮食习惯教育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理性认识,引导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安排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园教育。根据幼儿发展情况和需要,创建园外教育基地。如:饭店、菜市场、食品店等,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开拓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早期社会经验,让幼儿体验感受不同社会角色情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