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 二:桓公问于管仲曰 文本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 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一和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答
10.(3分)D H L(原文: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11. D
12.C
13.(8分)
(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在乎”,在于,1分;“诚”,确实,1分;“必”,坚决,1分;文意通顺,1分。)
(2)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不己用”,宾语前置、“没有重用自己”,1分;“贱”,看不起、看轻,1分;“仇”,仇恨,1分;文意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