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 二:桓公问于管仲曰 文本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14.(3分)
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每点2分,答出2点给3分。如考生答“太宗没有在重用马周的同时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二: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让爵中的酒变坏,俎上的肉变坏,如此做能不妨害我的霸业吗?”管仲回答说:“这自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可是对于霸业却没有什么妨害。”桓公说:“怎样才算是妨害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谁是贤能的人,对霸业有妨害;知道了又不能用他,对霸业有妨害;用了又不能给予以相当的职责,对霸业有妨害;给予以相当的职责而又不信任他,对霸业有妨害;虽信任他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对霸业有妨害。”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要怎样才能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为什么还会灭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但不能用他,看轻不肖的人但又不能赶他走,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摆在他的面前,范中行氏虽然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办到呢?”
三: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