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本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团 文本二:张仪事秦惠王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团 文本二:张仪事秦惠王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团:“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 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 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 齐大而鲁小。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 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 秦。 ”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 王。 ”王曰: “奈何? ”曰: “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 在,必举兵而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①,齐必举兵而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 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曰: “善。 ”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 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 “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齐王曰: “寡人甚憎 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 ”对曰: “是乃王之托仪也。 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 ‘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 齐必举兵伐梁。 ’而果伐之,是王 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 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 “善。 ”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 封)。 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 (3分)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事L秦M不N可O得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 也用来泛指结盟。

  B.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 原始崇拜物。

  C.“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 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劝说齐宣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 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 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 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 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4分)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4分)

  14.两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 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3分)

  答

  10. FIM【解析】本题考查 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悉赵兵 涉河关 ,指博关,虽欲 事秦 ,不可得也。”指“通“直,"直接。“ 涉河关”“ 指博关“均为动宾结构,结构对称,故在“涉河关”“ 指博关” 后断 句 。(选 对一处给1分,选四处及以上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