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本一: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文本二:帝王创业垂统,规以节俭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文本二:帝王创业垂统,规以节俭阅读答案与翻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并断句的能力。

  11.A解析:A项,“意思相同”错,“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思是“夸耀”;与文中“不以德厚而矜物”的“矜”意思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积累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2.B解析:“否则,就会被人嘲笑”错,由“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帝王要留下训诫,规劝子孙懂得节俭,但是只有贤明的子孙才会遵从教诲。否则就会自取侮辱、被人嘲笑罢了。并不是如果帝王不留下规劝子孙节俭的训诫就会被嘲笑,选项曲解文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13.答案:(l)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坰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关键词“节”“倾”“遏”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关键词“穷”“副”“何有”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①唐太宗向先前的贤君学习,约束自己的欲望。②唐太宗厉行节俭,率先垂范,使用器物十分简朴。③唐太宗著书立说,教育子孙要戒奢以俭。(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文本一:

  那些处于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节俭的美德。虽然国富地广,也要用节俭来约束自己;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木头做了屋椽,也不砍削得光滑一些,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没有花纹,不会大兴土木,吃的肉汤也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而是希望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凤尚为天下百姓做榜样。所以风俗醇厚、民俗素朴,百姓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是奢侈浪费还是崇尚节俭,这两者是一个人荣与辱的开端。奢侈和节俭也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安全和危险也取决于自己。欲望能减少,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于百种嗜欲在内心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坍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所以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欲望,而祸事联结;唐尧虞舜却因为约束自身,而福气延绵,难道不应该做到节俭吗?

  文本二:

  帝王为创立基业并把基业传下去,将节俭作为规范,留给子孙当作训诫,但是只有贤能的子孙才会效仿他们,并遵守他们的教导,否则,正好给自己找未被人羞辱和讥笑的理由罢了。南朝宋孝武帝对皇宫宅院进行大规模修整,拆掉了宋高祖刘裕临终时居住的那间阴室,准备在这里新建玉烛殿,在他与群臣一起去观看(建造的情况)时,(只见)高祖的床头有一道土障,上面挂的是葛条编的灯笼和用麻做的蝇拂。侍中袁凯于是大加称赞高祖的俭朴之德,孝武帝(听后)并不答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种田的老翁用的这些东西,已经节俭太过分了。”唐朝高力士在太宗陵墓的寝宫中只见到梳箱一只、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一把、草根刷子一把,感叹说“:太宗皇帝亲身树立了为帝王的准则,使得天下也随之繁荣安定,而他自己随身所穿所用的,却只是这些东西。他是想以此传示子孙,告诫他们永保节俭之德。“高力士将这件事如实地向玄宗皇帝做了汇报。玄宗闻报,马上亲赴太宗陵,到寝宫问太宗所留下的东西在何处?高力士手捧这些东西跪着献给皇帝,皇帝跪拜接受,其肃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说:“珍奇的夜光宝珠,垂棘的稀世美玉,难道能比这些更好吗?“皇帝当即命令史官记载于典册。当时唐玄宗刚刚继位不久,励精图治,因而见到太宗的遗物后有忧惧(警惕、警醒)之感。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宋孝武帝不值得被指责,至于像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等,都有节俭的美德,而东昏侯、天元帝、陈后主叔宝、隋炀帝等人的骄奢极欲,其程度超过了夏桀商纣,对他们就不必提倡什么节俭之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