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管子·小问》《论语·为政》节选阅读答案与翻译

《管子·小问》《论语·为政》节选阅读答案与翻译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B.正确,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句意: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整个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句意:攻取敌人的策略。/胜败的命运。D.正确,都是“变更、改变”。句意: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坚守节操,决不改变。故选C。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故选B。
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
[4分。大意2分,“得国”“奚为”各1分。]
(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
[4分。大意2分,“假”“厚”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广仁大义”,大仁大义;“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奚为”,怎么做。
(2)“假”,通“嘉”,赞美、表彰;“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厚”,形容词作动词,厚待。
14.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
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可知,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
由材料一“礼也者,民美之”和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差耻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