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

  “公从之”中,“公”是主语,“从”是谓语,“之”是宾语,结构完整,在“之”后停顿;

  “晏子”是“趣驾追”的宾语,在宾语“晏子”后停顿;

  “不及”的主语应为“景公”,省略,不是“其家”,应在“不及”前停顿。

  故本部分三处句读为C I K。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委托,交给;散落。意思不相同。句意:交给百姓。/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面上。

  C.错误。打开;扩大、广泛。意思不同。句意:琴瑟不打开。/应该广泛地听从他人建议。

  D.正确。更改;消灭。意思不相同。句意:我也不改变。/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得拿出”错误,由原文“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是听说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这件事不高兴的,不是说他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百姓不高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恤”,体恤;“致”,找;“薄”,刻薄。

  (2)“劫”,胁迫;“失”,改变;“倍”,背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徒行见公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可知,晏子进谏国君,是为“忠”;

  ②由原文“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倾家救民,是为“仁”;

  ③由原文“晏子曰:‘……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可知,晏子舍命不渝,是为“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时,连绵阴雨下了十七天。景公饮酒,夜以继日。晏子请求发放些粮食给百姓,多次请求,都没得到允许。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晏子听说这事,很不高兴,于是就把自己禄田的粮食分给百姓,自己徒步去见景公说:“连绵阴雨已经十七天了啊!每乡有数十家房屋被毁,每里有好几家人没有饭吃,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穿不上粗布短衣,忍饥挨饿吃不到酒糟谷糠,求告无门。但是国君不体恤百姓,不停地让人在国内找能歌善舞的人,对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薄)了吗?所以乡里百姓走投无路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主上了;忍饥挨饿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君王了。让百姓饥饿而无处求告,使君王过度沉湎酒乐荒废国政而不体恤百姓,我的罪过太大了。”两拜叩头,请求辞官回家,便跑出了宫门。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景公驱车赶到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身后说:“寡人有罪,先生您抛弃我不帮我,寡人不值得让您屈尊,但先生您就不顾念国家百姓了吗?但愿先生保全寡人,寡人愿献上齐国的粮食财物,交给百姓,是多是少该轻该重,只听从先生的命令。”于是就在路上郑重地施礼致敬。晏子这才回去。派柏遽巡视百姓,凡有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就给他们钱款,这些事情都必须在三天内办完,迟于三天就等同于不执行命令之罪。景公减少肉食,撤除酒宴,把乐器都收起不用。当初,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立了景公,有谁胆敢不结盟,就有戟钩着他的脖子,剑抵着他的胸口,被杀害的已有七个人了。下一个轮到晏子,晏子仰天长叹道:“啊呀!崔杼做此无道之事,杀了君王,我如果不亲附王室而亲附崔杼,就遭此大殃!”崔杼对晏子说:“您改变您的话,我就和您共同主宰齐国;如果您不改变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了,您好好想想吧!”

  晏子道:“用刀来胁迫我,让我改变意愿,这不是勇者之为;用好处(利益)来改变我,让我背叛国君,这是不道义的。如今我难道将要以违背正道来求福吗?弯弯的利刃钩着我的脖子,直挺挺的利剑推进我的胸口,我也不改变。”崔杼想要杀掉晏子,有人说:“不能杀!您杀了君王是因为他的无道,如今他的臣子是有道之士,您又杀了他,这样就无法教导别人了。”崔杼这才放了晏子。《诗经》上说:“那位君子,宁可丢命志不改。”这说的就是晏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