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山名,上有险关。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B.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C.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D.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都于巩,西周都于河南洛邑。

  B.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 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逼近二周近郊,声讨周君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的首领,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及火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答案】

  10. C 11. D 12. D

  13. (1)我们占有了九鼎,考察(或: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是帝王之业。

  (2)得到它的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

  14. ①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②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③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